破壁新程育桃李 数智匠心铸师魂
——记管理学院2024年本科生优秀导师赵志明老师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初建的四年征程中,一位年逾五旬的教师以破壁者的姿态站上潮头。管理学院赵志明老师,这位与数据科学“跨代相逢”的探路人,以“从头越”的勇气开设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用精湛教学赢得学生一致好评,荣获2024年本科生优秀导师称号。他的故事,正是一部关于师者如何在新知识疆域开拓育人沃土的生动范本。
破冰拓路:五十而学的新课突围战
当“大数据”写入专业目录时,师资与技术储备的薄弱成为新专业的阵痛。面对Hadoop、Spark、Flink等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的陌生技术体系,赵志明老师没有退缩。“专业需要什么课,我就去啃什么课!”年逾五十的他化身“跨界学徒”:夜半灯下逐行研读代码文档,假期辗转参加技术培训,反复调试实验环境至凌晨。这份“笨功夫”,换来《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等硬核新课的成功落地,用步履蹒跚的探索为新专业夯下第一块基石。
阶梯赋能:让知识在代际传递中生长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本科生众多,第一届本科生就有140多人,后面各届也都在90人以上。除了要吃透和讲解大数据分布式技术的理论,更难的是要面对众多学生在课程实验和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实操问题。为此,赵老师创立“知识传导链”:在本科生实验课的课前准备中,他带着研究生先行攻下大数据软件框架的部署和编程难题,讲调试好的含十多个大数据软件(Ubuntu、Hadoop、Zookeeper、Flume、Spark、Kafka、FLink等)的40多G的虚拟机镜像文件分享给学生。再带领研究生在实验课指导本科生完成多项包括生动活泼的计算案例,包括B站数据分析、音乐数据、电影数据、淘宝电商、二手车交易、租房等Spark和FLink的作业任务;在实验课上鼓励先行完成的“技术尖兵”化身助教,用“学生语言”拆解大数据项目难题。这张从“导师→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延伸的赋能网络,让技术困境转化为成长契机。
体系协同:“3+3”机制凝聚育人合奏曲
如何让零散的教学资源汇聚成河?赵志明老师以“三组联动”构建育人共同体:垂直维度:强化“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协同,统筹课程教学与思政引领;横向维度:建立“导师(赵志明)+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帮扶梯队,实现课业问题“分级响应”;融合实践:在大创项目中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提供业务视角,学术导师把控技术路线。引领大数据专业本科生展开了多门大创课题,包括:基于Coze与DeepSeek的电商智能决策机器人设计研究、基于阿里云Flink的电商实时数仓构建研究、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大数据数仓平台构建研究,等等。
从青丝到霜鬓,赵志明老师用破壁者的担当诠释着新时代导师的深意:在新知识的荒原开疆拓土,在育人的征途躬身为桥。这正是一名矿大教师对“明德至善、好学力行”最赤诚的践行。
